close

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105學年度第1學期系列專題演講】

時間:105年10月5日,星期三,下午15時至17時

地點:環境樓2樓,N209教室

講題:青年參與實踐與創新─洄游農村

講者:柯勇全科長(水土保持局農村建設組科長)

 

(下述部分僅為個人心得)

 

一、臺灣農村問題

1.收入問題

2.青年人口流失,高齡化農村(農夫平均年齡62.1歲)

為什麼年輕人在農村待不住?或者不該這麼問,大家覺得農村沒有可能性?我想,這是受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吧。

很小、很小的時候,常常聽到家住對面的阿公對著自己的孫子說:「你要是不好好讀書,就要去放牛吃草。」在年紀長的人的觀念裡會去務農是因為讀不了書,沒有辦法與人競爭,才去做的工作,被認為是一種很不以為然的工作,久而久之,大家也都認為務農不好,務農很辛苦,是學識不高的人才去做的工作;還有,農業是一個需要付出許多身體勞力的工作,如此辛勤的工作卻得不到相對的報酬,因此越來越少人願意投入農業;另外,就是進口的蔬果,去到市場或者超市,大家都愛買國外進口的蔬果,好像國外進口的品質比較好!?

3.外籍配偶

走入農村的街道巷弄裡,不難發現在紅磚瓦牆,漆白凹凸的牆上貼著外籍新娘的粉紅色傳單,上面寫著仲介的聯絡電話,看似以相親的方式介紹未婚的兩人認識,但實質上的狀況大家都知道。當外籍配偶遠渡重洋來到臺灣的農村,她們首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語言的不同和生活習慣的差異,初次到訪的年輕新娘聽不懂臺語、國語,只會自己的母語,要如何與新的家庭溝通?要如何融入新家庭的生活習慣?那種壓力的大小是眾多臺灣人無法體會和明白的;而且,接下來的生活她要開始承擔新家庭的經濟、傳宗接代、孩子的教養等等問題,這些大問題的背後又有無數問題的牽絆著。

4.不易離婚

二、如何讓青年看得到真實的臺灣農村

1.農村的各種可能

農村就像一塊璞玉、一張白紙,看似無用,看似做不了什麼,正因如此才充滿無限可能。

在農村能做什麼?

在大學的四年裡,因著課程、因著老師,認識了許多心懷理想,對周遭事物敏感,關愛土地且有豐富創意等特質的人,因此,當講者提到農村時,我的腦海裡浮現的是過去在土溝農村經歷過的一切人、事、物。第一次去到土溝,是放下課本,捲起袖子戴上棉手套,開始刷油漆、搬磚塊,我們參與了社區美化的工作,第二次去到土溝社區,是帶國小學童到田間除草,跟著婉如學姐認識土溝,然後第三次、第四次、第五次、、、現在想來已經無法數算清楚,只記得每次去到土溝都有不同的視野。大學最後一年,很是掙扎的一年,研究所與就業讓人舉棋不定,不管是選擇哪一個,自己都沒有充足把握可以做好;那段時間跟著芳如、阿綸再次到土溝,短暫地參與了土溝小濕地的活動,那個活動嘗試用大小框框讓人或低或蹲或站看濕地的風景,欣賞一處風景的角度不該侷限自己的創意,或許可以給自己多點時間習慣這地的氣息,嘗試用不同的角度、面向去看到眼前的風景。除了濕地的風景之外,我們的家鄉也有許多鮮少看見的風景,或許是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互動,可能是某一處閒置許久乏人整理的空間,也可能是有別於城市喧囂的寧靜聲音,任何一處都是風景,任何一處都有可能是我們能夠進入的風景。

要做什麼?不如問,自己可以為農村做什麼,農村從來不缺乏技術,也不缺會技術的人,那我們可以做什麼呢?想遍自身擁有的才能,再想想農村的現地資源有我們才能可以發揮之處嗎?農村需要創意,需要年輕人洄游,那洄游之後呢?許多的問題並不會自己發聲,許多的問題並不會舉手告訴它們在哪裡,只能透過自己走入當地,與村里的人一起談話,一起吃飯,一起工作,生活過了,眼睛和心就敏感了,創意在生活中,創意從解決問題開始,創意被激盪而精彩,青春的潛力說有多大就有多大!

講者提到可以在農村策展、美化農村的公共空間、裝置藝術,我的腦海裡浮現的是土溝農村,村裡有美術館,裡面展的是農村的優雅和現地創意。(土溝農村美術館

2.如何參與、如何引起改變的動機

在臉書上有一個社團:青村白皮書─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

講者提到這個計畫,每一個大專生都能組隊報名參加,只要你想認識農村,想對農村做些什麼,都能夠參加。這個計畫辦法相當誘人,只要申請通過,有了駐村資格,就有可能拿到豐厚的獎金,但細細地聽了講者的介紹,才知道現實並非如此。

學生+農村社區→解決農村問題

上述的過程看似輕鬆容易,但是仔細想想自己具備了些什麼能力?會設計、會畫畫、會寫程式、會生物調查、會.......,這些能力可以在進到農村時發揮作用嗎?或許可能用得到,或許可能用不到。這不禁讓人想到,自己擁有這些專業背景要幹嘛?在農村裡,是人與人面對面,談想法談如何解決問題,在上述的連結中,看重的不是自己的專業背景有多強壯,而是看重會不會溝通,願不願意低下身聽人家好好說話,這是第一步,也是日後每一步都需用到的裝備。

 

 

農村是什麼?是陌生的聚落?是沒有生氣的群聚?還是?

對我而言,大學的四年裡,農村提供給我機會,讓我走進農村,認識許多在我這個年齡層不曾知道的不為人知,讓我看見許多認真為自己家鄉貢獻一己之力的人,這是取之於地土,回饋於地土的美好見證。

 

DSC01301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種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