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105學年度第1學期系列專題演講】

時間:105年10月26日,星期三,下午15時至17時

地點:環境樓二樓,N209教室

講題:我的生涯微旅行_生涯規劃:我的環教豐富之旅_一輩子鍾情的路

講者:潘淑蘭 助理教授

 

(下述部分僅為個人心得)

 

每一個人到了新的轉彎處都會停下來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該往哪裡去?該做些什麼?回想起自己當初是抱著什麼樣的期待考上研究所,其中最大的目標是想訓練自己做研究的能力,並且拓寬自己在環境教育的視野。大學第三年和第四年,系上規定每位學生必須要在畢業前繳交一篇學士專題,大學第三年開始,專題的指導老師告訴我說,他不會告訴我我可以、我應該要做什麼題目,他告訴我要自己去想、去找、去問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,因此,我花了許多的時間走出課室外,與不同的人群接觸,去自己未曾去過的地方,不斷地問自己對什麼樣的議題有興趣,並且想要深入瞭解。現在回想起來,我總共耗時八個月的時間,從書裡的文字及圖片資料,以及我去過、接觸過的人事物,我終於釐清自己要的是什麼,當我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,也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時,我就寫完了大學的專題研究

潘老師提到過去寫論文的經驗,提醒了我曾經為什麼想做研究的初衷是什麼。大學時期,因為被一位喜愛水雉的老師所感動,因此我參加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解說教育志工的培訓,培訓結束後我成為園區的解說教育志工,利用課餘時間到園區接團帶導覽,也參與協助園區內環境教育活動的執行,在這段期間,認識了翁榮炫主任,還有幾位當時園區的職員,透過協助和不斷與翁主任談起園區環境教育的理念,亦瞭解園區課程的狀況,因此決定以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為研究的場域。當決定方向後,指導老師希望我能大量閱讀中英文獻,奠定我在環境教育的基礎。

研究所一年級,每位一年級學生都必須繳交一篇小論文並且投稿,於是我又開始問自己要做哪方面的研究呢?潘老師提到我們可以從自身的興趣,還有自己喜歡或者不排斥的議題開始接觸,多去碰撞、多去觀察、多問自己,或許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自己的思緒,清楚自己想做的題目是什麼。現在面臨上學期需繳交論文前三章的壓力,有時會自我陷在挫折的窘境中,有時又會混亂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對不對,但想起潘老師的鼓勵還有經驗分享,讓人倍感支持。

潘老師除了向大家分享碩博班的求學經驗外,也分享到在Island Wood Center參訪時的所見所聞,其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嘖嘖稱奇、印象深刻,潘老師提到說,當初中心確定要興建時,找來了當地的兒童,問他們想在中心裡看見什麼樣的東西,當地的孩童提到:高塔、樹屋、船上教室,於是這三樣建物就如孩童們的期待被興建,這讓我想到學習的主體是誰?是學生!他們可以選擇他們想要的方式認識他們成長的環境,另外這樣的方式恰好是一種主動參與,當孩童們親眼看見自己夢寐以求的建築物出現在眼前,我想這樣的學習動機與熱忱絕就不需要老師引導了,孩童們可以用舒適的、喜愛的、驚喜的心情學習關於環境的知識。

我為何選擇環境教育?

因為我的父母在我和妹妹還小時,帶我們領略群山之壯觀,清溪之靜謐,讓我們在孩童時期可以與自然為伍,這對我們的成長與學習帶來了極大的益處;因此,我希望我也可以像我的父母一樣,帶領人來到自然之處,不論是放鬆、遊玩或是學習,都能夠身心愉悅,且豐富滿滿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種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